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9:27    次浏览
今天上午9时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、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宣布: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。航天员飞行乘组也终于揭晓,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,景海鹏担任指令长。 航天员景海鹏(左)和航天员陈冬。此次任务的主要环节●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,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,形成组合体,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,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。●期间,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、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,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。●完成组合体飞行后,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,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,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。 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●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,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●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,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,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、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,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●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、空间科学实验、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,以及科普活动。新老搭配 航天员景海鹏,大家不会陌生,他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,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,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,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。景海鹏第三次“出征”,担任神舟十一号的指令长,这在中国航天员中尚属首次,景海鹏以50岁“高龄”上天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纪录。 航天员陈冬,38岁,是景海鹏的搭档。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介绍,陈冬是航天大队三级航天员,中校军衔,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,大学本科学历,1997年8月入伍。2010年5月,陈冬成为第二批航天员;2016年6月,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。 “百分百信任对方,但不能百分百‘相信’对方”一位是执行过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第一批航天员,一位是从未上过天的第二批航天员。景海鹏和陈冬的年龄相差12岁。1998年景海鹏入选航天员时,陈冬刚入伍不久。执行任务中,二人将怎样配合?陈冬说,经过6年的训练、磨合,两人之间已经非常了解,“进入乘组后,我们每天工作训练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,远远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。”“第二批航天员年轻,富有朝气,而且对载人航天事业非常热爱。”景海鹏说,“新老搭配,干活不累。” “有句话景师兄说得非常好,叫做‘要百分百地信任对方,但不能百分百地‘相信’对方’。”陈冬说。“信任是什么?是我们俩是生死之交。”他解释说。但陈冬也表示,做任何事情时都可能出现疏忽,这时就要发挥两个人的优势,相互补位,才能保证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指令都准确无误。对于“不能百分百相信对方”,景海鹏深有感触。不久前的一次训练中,景海鹏正准备进行一项操作时,陈冬忽然说“01请稍等”。景海鹏马上意识到,自己刚才差点出现一个失误。“虽然我是指令长、老大哥,陈冬得听我的,但他绝不盲从,而是巧妙地制止了我的动作。”景海鹏说。这样的配合和默契,需要在长期训练中磨合。陈冬回忆,某次演练时,有一个戴压力服手套的动作,动作本身很简单,但陈冬当时有一个地方没卡好,动作慢了。通过眼睛的余光,他看到景海鹏已经戴好了手套,顿时感到有些压力,又调整了几次都没戴好手套。训练结束后交流时,景海鹏说,以后训练时他会尽量做到步调一致,避免一个人还没完成动作、另一个人早早就做完了,无形中会给对方带来压力。采访中,陈冬习惯性地称景海鹏为“景师兄”,景海鹏则称陈冬为“我兄弟”。但在执行任务时,两人的称谓只会是“01”和“02”。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,采用“新老搭配”,是考虑到航天员队伍的现状和未来,希望将来有更多上过天的航天员执行以后的任务。 按照香港中学生的设计,航天员将在太空养蚕与前几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相比,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一大特点是试验、实验项目繁多——需要航天员亲自操作的就有几十项,其中不乏专业性很强的试验。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当天,景海鹏和陈冬还在强化训练实验操作。那天他们的训练实验项目是“在轨失重状态下的心血管研究”——无重力时,人体的体液重新分布,心血管的调节能力和泵血情况与地面相比会有差异。在地面,医生靠B超探头去探测心脏的四腔。而在天上,只能靠景海鹏和陈冬两人自己看心脏的整体构形、主动脉瓣的影像,然后把图像传到地面,供专业医生对比。一名医学博士告诉景海鹏,专科医生要经过一年以上的训练才能上临床、给病人看病。而景海鹏们才训练了不到半年,就要进行相关操作,更何况太空中没有重力,人心脏的位置与在地面培训时不会完全一致。但景海鹏开玩笑说:“(反正心脏)位置再怎么变化,都跑不出胸腔。”黄伟芬介绍,这一实验预期实施国际首例在轨人体微血管内皮功能评估研究,探索从内皮功能角度揭示失重心血管功能失调机制。过去的半年里,除了正常的飞行专业训练,航天员们还接受了多项科学实验操作的培训。“我们不是科学家,我们是把科学家的想法、目标、理念,通过我们的双手来实现。”景海鹏说。有的实验项目堪称“炫酷”,比如,有一项实验名为“脑机交互技术的在轨适用性”,实验预期是“搭建完全由意念控制的脑机交互控制平台”。此外,按照香港中学生的设计,景海鹏和陈冬将在太空养蚕,看太空中的蚕宝宝吐丝是否像地面那样有方向性、能否结成茧子——他们还为此专门学习了如何养蚕。这项实验让景海鹏觉得很有趣。实际上,本次任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景海鹏说,本次任务的考验之一就是,在这一个月里,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情况及生理指标如何。而这次进行的空间技术实验、航天科学实验等,都是为后续空间站的长期载人飞行做准备。 航天员可以在太空“见到”家人直到执行任务前的三个星期,景海鹏和陈冬的家人对此还毫不知情。谈及家庭,原本有些腼腆的陈冬掩不住嘴角的笑意。他有一对5岁的双胞胎儿子,“正是调皮的时候”。陈冬说,以前在外面执行任务,“眼不见,也不想”。但这次不同,借助VR技术,航天员可以“见到”家人。陈冬觉得:“看到的话,多少会有些不一样。”而经历过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景海鹏看上去很淡定,任务中,他将在太空度过50岁生日。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,景海鹏的妻子一直提心吊胆,三天三夜没合眼;而到2012年的神舟九号任务时,就已经“司空见惯”了。在航天员上天执行任务期间,航天员大队也会派人去航天员家里慰问。“跟妻子沟通好后,应该不会怎么样(担心)。”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陈冬笑着说。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央视新闻和新华网编辑:陈俊